盛夏,漫游在西三镇的彝村山寨,村头寨尾、田野山坡、房前屋后,举目之处都能见到树龄长短不一,枝杆径粗叶绿,果实缀满枝头的核桃树。它们,有的绿如彩云点缀着村庄的生态之美;有的似绿色的巨伞绽放在高低不平一望无际的田间地头;还有的如绿色地毯厚实地为裸露无衣阡陌纵横的荒坡旱地披上绿装,无私地装点着秀美的山川。
长期以来,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等式的难题,一直困扰着生态文明的建设。如何破解这道不等式的难题,我市积极推进绿山富民和秀美山川幸福工程建设,有效地遏制生态退化,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“双赢”。近7年来,我市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以每年10万亩速度推进。目前,全市新种植核桃面积66.38万亩,加上原有8万多亩,总面积已达74.38万余亩。
推进绿山富民工程建设——破解生态美与百姓富不等式难题,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以每年10万亩速度推进
“过去,是绿了荒山,穷了百姓;现在,是绿了山头,富了群众。”西一镇党委书记姚志明指着麦冲村集中连片的核桃说。西一镇是弥勒市的山区乡镇,近几年来,广大彝族农民尝到核桃种植的甜头后共种植核桃13.4万亩,实现了绿山富民的愿景,预期进入盛果期后产值将突破1亿元。
“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”。市委书记钊辉说,光讲绿水青山而不顾金山银山,老百姓长期处于贫穷状态,这是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“贫困污染”,难免陷入“越穷越垦、越垦越穷”窘境,最终也保不住绿水青山;光讲金山银山而不顾绿水青山,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,无异于饮鸩止渴、竭泽而渔。
如何既铸造金山银山、又保住绿水青山?我市积极采取与生态建设、天保工程、退耕还林工程、新农村建设工程、扶贫开发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“六个结合”的方式,推进绿山富民工程建设。市委、政府抓牢用好省委、省政府把弥勒市被列为50万亩核桃基地和重点发展市县带来的机遇,成立以市长为组长,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等15个部门组成的核桃产业开发领导小组,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2017年前用10年时间把核桃产业发展到100万亩的目标。
无山不绿,有水皆清,山高路远,是劣势;山清水秀,又是优势。弥勒以东、西两山为轴线,借助彝族阿细、撒尼、阿哲文化规划核桃种植与生态观光旅游、民俗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带。从2007年起,每年整合林业项目、水土流失项目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核桃产业培植,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核桃产业发展。
各乡镇集中连片规划面积在50亩以上的,由乡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种植,市林业局按100元/亩给予补助,力求构筑好核桃产业基地,吸引深加工企业落地生根提升产品附加值,拉长核桃产业链。建立健全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,林业科技人员、工程技术人员、专职技术人员、重点种植户为骨干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,仅核桃基地配置专职或兼职技术人员达100余人。最近5年,全市投入发展核桃产业资金达6000多万元,新种植核桃面积达40.3万亩,全市核桃面积已达63.38万亩。目前,市委、市政府又制定2014-2017新发展核桃40万亩的目标。
“改善生态环境,遏制生态退化,核桃无疑是前景好、日子甜的生态产业。弥勒核心区30万亩核桃进入盛果期后,按每株年产核桃最低30公斤、单价25元/公斤测算,每年仅此一项农民就可增收15亿元。”市林业局工程师鲁克成满怀信心地介绍。
“大力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、环境好与经济兴并举共进的实践证明,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可以实现‘双赢’的。那种一讲发展经济就要去破坏环境、一讲保护环境就没办法发展经济的思想和行为,不是懒就是庸,终究会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所淘汰。”市委副书记、市长余玉龙坦言。
实施秀美山川幸福工程——推进森林弥勒建设,生态退化得到遏制,座座山坡披上绿装,幸福宜居指数提得更高
随着时代发展,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、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。到“天然氧吧”中去,共赴一场森林之约,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首选。
“美丽弥勒,就是蓝天碧水、秀美山川的宜居家园,就是更加富足、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。要把一座座山变绿、一条条河变清、一个个村庄变美、一座座城镇变靓,让老百姓的生活、幸福宜居指数提得更高。”这是弥勒人的愿景。
市委、市政府坚持“生态建设产业化,产业发展生态化”的发展思路,围绕构建森林生态、林业产业、生态文化三大体系,积极实施秀美山川幸福工程,全力推进森林弥勒建设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市283.3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,10年天保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3.3万亩,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.8万亩,封山育林30.9万亩;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.5万亩,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4.07万亩,补植补造2990亩;森林覆盖率从“十五”末的40.2%提高到43.9%;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万亩,土壤侵蚀量降低15%;河流泥沙含量减少10%,河流径流量增加0.6个流量,森林资源净生长量达163万立方米,经济价值3.38亿元。
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,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,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景观,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森林经营类型。2013年,弥勒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,先后完成天保工程二期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0.5万亩;完成天保工程二期封山育林1.5万亩,完成补植补造0.2924万亩,分别达任务数的100%;完成2012年度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面积126.88万亩补偿资金877.01万元的兑现工作。2014年上半年,又开展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55.98万亩,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.5万亩,达任务数的100%,预计7月中旬可以全面完成补偿任务,实现集体省级及国家级公益林补偿和管护全覆盖。
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改善生态环境、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的有效路径。而退耕还林不与产业结合就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。弥勒市紧扣生态产业发展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国家补助资金从过去的每亩90元提高到190元。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达15万亩,仅江边乡、东山镇、西一镇就达80000多亩。
弥勒加大陡坡地生态治理投入力度,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。2013年完成了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人工造林1万亩;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0.9万亩、封山育林1万亩,分别达任务数的100%。今年又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0.9万亩、封山育林1万亩,分别达任务数的100%。
万山叠翠,千壑涌绿。追求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、人更富的目标,弥勒更加意识到绿色的弥足珍贵,领悟到绿色对建设美丽云南的重要意义。西部连乡公路上的可邑村加大生态修复力度,实现民生美丽、社会美丽、发展美丽,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、“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”。
座座荒山重披绿装,四时花香万壑鸟鸣。
遏制生态不退化,山水田园一幅画。以青山为“音符”,用绿水作“线谱”,弥勒在绿水青山间坚定地谱写着“幸福宜居”的和谐乐章。